【支招】印刷中遇上咬色、串色的难题,怎么办?

分类:行业资讯 2018-09-19

包装印刷中的重大技术难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其问题主要集中在...

① 油墨迁移

② 墨膜泛黄

③ 印品白点

④ 回粘和粘连

⑤ 变色和褪色

⑥ 墨膜浮白

⑦ 针孔和缩孔

⑧ 转移不上墨

⑨ 咬色(俗称串色)

⑩ 光泽差(泛白)

这些印刷技术难题已成为普遍共识的生产故障。今天主要为大家分享在印刷过程中遇到咬色和光泽差两大难题时该如何应对?

 广而告之 今日飓荐 

迪可马仕达荧光油墨801-807

■ 高透明度油墨,颗粒细微至1微米,传印能力极佳。

■ 采用先进的配方,增强色粉密度,具备极强的着色能力。

■ 油墨覆盖厚度对荧光亮丽达到最佳效果,是荧光印刷的优质选择☞JF61.COM

 01 

 咬色(俗称串色)

在包装印刷过程中,当第一遍或第二遍进行套色印刷时,前一次印刷墨膜表面会发现印刷墨膜过分变软,以至起皱,此种现象称为咬色的前奏。当后一遍印刷(套印)时油墨体系中含有较强溶剂时,它可能会完全穿透上一道墨膜而被咬起,从而混溶至后一道色墨膜中,严重时能使后来的包装印刷墨膜混为杂色(染色)。其主要原因是印刷油墨中有可溶成分(树脂或溶剂)。

对这类油墨印刷时,必须采用稀释溶剂,千万不要用强溶剂调节油墨黏度的方法或加快印刷速度,以缩短二次或三次套印时间,在印刷前采用混合溶剂调试油墨的再溶(复溶性)效果,以确定稀释溶剂的配比量。

处理咬色故障时需注意一下因素:

1、不同型号油墨间的相互匹配。

由于不同厂家油墨配方设计的差异,因此在搭配使用油墨时要注意叠印效果,是否有咬色现象等。

2、具体油墨型与机速的匹配。

高速印刷用油墨的配方设计对已干燥墨膜的再溶解能力较强,如果用于低中速印刷,则因接触转移的时间较长而易发生咬色现象。咬色现象,并非完全是油墨的质量问题,注意与实际应用条件的匹配性更重要。在咬色现象较轻微的情况下,提高机速有助于减少咬色故障。

3、适当调节后一叠印色的溶剂配方(减少真溶剂的量),减少对前一色已干燥墨膜的再溶解力,能减缓咬色现象。

4、适当提高后一叠印色的粘度或对后一色的版面吹版风(有层次或小文字时,慎用),也有助于减缓咬色现象。

5、后一叠印时的压力不能偏大,压力越大往往使咬色现象加重。

6、前一色使用了接近变质的旧墨时,易出现咬色现象。

 02 

 光泽差(泛白)

印品光泽差、不鲜艳,除纸张因素外,主要由于油墨稀释过度,树脂析出而失去连结作用,油墨的干性慢或者纸张的吸收性太强,造成油墨渗入纸张而使印刷品不平而暗淡无光。

处理方法:

1、加入新墨或在油墨中加入亮光连结料。

2、换用高光泽的油墨或用吸收性差的纸张。

3、适当加些干燥剂。

4、对已印成的印刷品,可用罩光油处理。

印刷品光泽差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泛白",这个故障大多在挥发干燥型印刷油墨印刷过程中,在高速印刷后溶剂迅速挥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透明的白色墨膜层。该现象有时是暂时的,但大多可能是持久的。这是由于正在干燥的印刷图文墨膜邻近的冷却(装置)吹风或空气冷却到了露点,即吸收了水(蒸气)份重又返回到图文墨膜上而凝结的缘故。另外,如油墨体系中的溶剂或颜料含水也会引起印刷图文墨膜的光泽差。

预防的方法是:调整好印刷油墨所用的溶剂,减少挥发快的溶剂用量,控制车间环境(空气)中相对温度在65%以下,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梅雨季节及北方的下雨天。

整理来源:网络